談到領導,領導是單位的靈魂,領導可以決定一切的成敗;領導人可以決定歷史的進展,領導人也可以決定國家的興衰、一個企業的成敗。
領導可分成三類:
第一類的人是天生就不平凡,能夠主動創造情勢,這種情況是百年難得一見的。
第二類的人是時勢所造就的英雄,沒有戰爭,不可能有英雄,另外也包括在被殖民時代,為了爭取獨立的領袖人物。
第三類的領導人則是經過長期耕耘,而終於有成果、成就,絕大多數人都屬於第三類,也就是說,領導可以經過學習而成。
一個成功領導者有五個因素:
第一,領導的前提為健全自己;
第二,領導的核心在重視人的因素;
第三,領導的基礎在為部屬提供良好的環境;
第四,領導的品質取決於單位的風氣、領導者的誠信與職業道德;
第五,領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善於做決策。
一、領導用心
1.健全自己
(1)確立明確的遠景與目標
人因為有理想而願意去奮鬥,人因為奮鬥才有所成就,人因為有所成就,人生才有意義與價值。
(2)提升所需的專業素養
健全自己的另一個要點,就是提升自己的專業。我認為學識就是力量,專業就是權威,學識加上專業就是你信心主要的來源。
(3)培養所需的領導特質
健全自己的第三個要點,我認為是要培養自己的領導特質,一個領導者要有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心,才能在工作中激發獻身的精神;再者,領導者要有忠誠無私的正義感與熱情,以及培養自我克制的能力與修養,讓自己永遠保持非常冷靜、理性,來帶領部隊及做決策。
樂觀、開朗、主動、積極,才能為單位帶來活力。最後要學習良好的思惟與表達能力。
(4)成為屬下的楷模
領導者不論在言行、生活、起居、飲食,包括品德都應成為部屬的表率。
2.重視人的因素
領導的第二個要素,是重視人的因素,如何把人的資產做最大的發揮?我是覺得要建立一套制度,不論是晉用、升遷、考核、獎懲都有所依據。除此以外,領導者本身也要有識人之明、容人之量,才能把適當的人擺在最適當的位置上。
3.為部屬提供良好的環境
領導的基礎在為部屬提供良好的環境,這個環境我常常講,包括工作的環境、生活的環境、學習的環境以及休閒的環境。我到法國看到當年拿破崙留下的兵舍,感慨萬千,因為一百多年以前他留下來的兵舍,都比我們一些二十多年前的房舍好。沙漠戰爭時,美國的官兵都可以吃到後方送來的熱狗,所以領導的基礎是為部屬提供良好的環境。
4.領導的品質取決於風氣、誠信與職業道德
我所談的風氣包括了三項:開誠布公、務本務實、協調合作的風氣;只有優良的風氣,單位才能可大可久。
第二個就是誠信、領導的品德,有一本書叫《模範領導》,書內做了民意調查,高達80%的人認為領導者最重要的是誠信。再來談到職業道德,艾森豪曾說過形容職業道德的兩句話,「成功歸於部屬;失敗自己承擔。」
後來我研究三國時發現,中國歷史上最精采的舞台就在三國,三國最精采的人物,一個是曹操,一個是諸葛亮。
自古以來,中國人以「立功、立言、立德」評論一個人,我們以這三個要素來評論這兩個人。
論立功兩人不相上下。
論立言,諸葛亮的出師表讀了讓人掉淚,曹操的詩詞流傳千古。兩人差的就在武德而已,曹操對敵人趕盡殺絕,對自己的部屬疑心重重;而諸葛亮明知阿斗扶不起,依然鞠躬盡瘁,所以領導者的差別就在於誠信、道德而已。
5. 領導者的第五個要素就是善於做決策,這個部分留到下個主題再來談。
總而言之,我覺得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,性格也有差異,領導的風格也不盡相同, 以上所講的值得我們學習、效法,但我們也要發揮自己人格的特長,「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」,我曾經思考這八字長達十年。我覺得運用是屬於科學的範疇,而運用之妙則是屬於藝術的領域,到存乎一心則是一種哲學的修養,優秀的領導者要能夠涵蓋科學、藝術及哲學範疇。
二、決策用腦
什麼是決策?我認為決策就是能夠在複雜或危機的狀況下做出正確的決定。所以決策的本質就是一個認知,決策既然這麼重要,決策一定是主觀、本身的責任。
決策為什麼變成一門專門的學問?因為決策有它的困難性,比方說資訊不夠,或者財務、金錢、能力都不足,還有狀況不明時,不容易做風險評估,這都會造成決策的困難。我記得游院長剛剛就任時,希望我對行政院提出一些建言,我最重要的建言,就是必須加強政務官的決策能力,因為我感覺有些決策過於粗糙,我把它歸納為以下
五個決策錯誤的主要模式:
1.不經思考,憑直覺與經驗下結論,這類人充滿了知識的傲慢。
2.先有結論,再找答案,這是官大學問大。
3.意識型態主導決策,這是普遍的現象。
4.為了解決今天的問題,製造了明天的問題,這是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。
5.危機時遲疑不決,不敢下決心,這是沒擔當、無魄力。
決策基本上有三種型態
第一種為實現一個好的願景而決策;
第二種為了進行改革、變革而做決策;
第三種為了防範或處理危機而做決策。
前兩項是主動、正面,最後一項是被動、負面的。
決策遵循的原則?我認為有以下四項:
1.要有明確的目標。首先要釐清做什麼決策?希望達到什麼目標?獲得什麼效果?我們在決策的過程中才不會偏離了方向。
2.第二個原則是無私的胸襟。
3.決策要有正確的情報
4.要有合理的邏輯,邏輯是思考、解決問題的程序。
我年輕時所學的,現在都記得清清楚楚,比方說如何思考一個問題,做一個判斷,就是五字訣「使狀分比結」,就是「使命、狀況、分析、比較、結論」。決策的步驟如下:
1.這是個什麼問題,問題的性質在哪?究竟是一個戰略性、戰術性的問題,還是技術性的問題?這究竟是內政、外交、國防、還是財經等等問題?先把它搞清楚,就可以瞭解輕重緩急。
2.思考我自己看這個問題的立場、角度在哪?以前我服務公職時,凡是安全問題,我會站在國家的立場來思考;如果是人事問題,我會站在全單位或全局來看,如何找到最好的人;如果是事務性問題,要從基層開始思考問題。
3.瞭解相關及關鍵性因素。仁川登陸是地點的選擇,諾曼第登陸是時間的選擇,美國這次攻打伊拉克是人的選擇——海珊的行止,不但要瞭解相關因素、更要掌握關鍵性因素。
4.合理、可行的方案。
5.分析、比較後,做出最後決策。
所謂決策就是能夠以最低成本、最少風險,獲得最大利益。此外還必須「無嚴重的缺失」,若有嚴重缺失,其他都很難實現。
三、執行力靠意志力
執行力其實是一種工作的態度,其實每件事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,如時間不夠、財力不足、人手不夠等,如果這些都沒有困難的話,那我們都在當太平官。
談執行力,要瞭解執行力可表現三種人生態度:
第一類人是最高級的,員工本於自己的榮譽心、責任感、自發性工作態度,自我追求完美。標準石油公司有個小職員,在簽收任何文件時,皆不忘寫上「標準石油每桶4美元」來宣傳公司,後來,接替洛克斐勒董事長的人,就是這位發自內心,在工作中追求盡善盡美的人。
第二類的人就是受到領導者的感召,和單位良好的風氣潛移默化,他也會願意發自內心把事情做好。
第三類的人是透過上級的要求、嚴格的紀律規範而做好事情,如果連第三種也做不到的人,就只好把他開除。
領導者本身的執行力,簡單地講就是要有強烈的使命感,與堅定的毅力。我一生當中,一直惕勵自己盡可能把每件事情達成,在時間當中比別人早一點;在品質當中比別人高一點,人生就是在一點一滴、長期辛勤地累積下,才能成為一位值得信賴的人。
結論有兩點:領導是用心,決策是用腦,執行力是靠意志力,這三項就是我們人生邁向成功的三大法寶。另一個結論是,一個領導者不論在決策、執行、或言行中,都不要違背自己所追求的價值觀與理想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